第2章 蓖麻灯暗,书卷情长

青藤木屋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小说旗 www.xiaoshuo7.net,最快更新相思河岸,桑柳依依最新章节!

    二哥叫如宇,在省城上大学二年级,是个挺拔轩昂的小伙子,回来要坐整整一天的火车。如琇没坐过火车,听二哥说,火车上面既稳当又舒服,开起来的时候,简直都感觉不到,一排排的木椅子,就象是坐在城里的电影院里一样。

    这天傍晚,如琇在相思河边洗衣服,河水清澈,可以当镜子用,粼粼波纹里,映出一张如画的笑脸,扎着两根小辫子,如琇坐在岸边的青石板上,将两只光脚伸进水里,夏天的水是温的,脚泡在里面怪舒服,偶尔有小鱼游过,搔着脚底板,痒痒的。

    “如琇,如琇,”远处传来一声喊,回头一看,是小梅和月华两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,她们俩气喘吁吁地跑过来,性急的小梅边用手比划着,边急匆匆地说:“快快,你二哥回来了,都进了村了,背着好大好大的一个大提包。”

    如琇二话不说,收起衣服,三个小姑娘飞跑进村里。

    小村笼罩在晚霞里,好多人家的屋顶,冒着袅袅的炊烟,黄昏里显得安安静静。时值盛夏,绿荫如盖,村边一头慢吞吞的老牛,在缓缓地啃草。几个放羊的娃娃,轰着羊群走进狭窄的街巷。

    三个小姑娘飞也似地跑进村里,如琇远房大伯家的院子里,正透出一阵阵的欢声笑语。

    大伯家陈旧的老屋,瓦房的黑顶上正反相扣灰黑色的瓦片,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,已经残破了,却还透着“秦砖汉瓦”的厚重,老墙是用青石干垒的,爬了种植的南瓜葫芦与野生的爬墙虎,纠缠在一起。南瓜、藤蔓、葫芦、圆叶、黄花,与残墙古壁相映成画。

    院里栽的黄瓜豆角,郁郁葱葱,用竹竿架起来,一群雏鸡,欢快地在秧架间跑进跑出。屋前一块平台,围坐了十来个乡邻。

    二哥如宇坐在板凳上,正在眉飞色舞地讲着什么,还用手比划划,四周围着的,有和他年龄相仿的儿时伙伴,有街坊邻居,还有来凑热闹的小孩子,大伯和伯母在人群最后面,盘腿坐在玉米皮编织的莆团上,吸着老烟袋,满身满脸,都是满足和自豪。烟袋锅里冒出一团团的白烟,飘散在空中。

    “……社团,这是遍地都有的,”如宇挥舞着胳膊,忽然停了一下,可能是发觉旁边的人们有些摸不着头脑,便解释说:“社团嘛,就是志趣相投的人,组成的松散性团体,大家为了一个目标,一起努力……”

    “就象咱们以前的生产队。”一个方头方脑的小伙子插嘴道。他的话引起了旁边一阵哄笑。

    如宇也笑,挥着胳膊继续说:“这么理解也可以,我们中文系的社团,林林总总有十几个,但是我觉得,我们诗社是最有性格,也最有前途,文学社的名字是我起的,叫做‘七色伞’,七色嘛,指的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……”

    “如琇来了,如琇,这边坐。”人群一阵小小的骚动,几个小伙子和成年人,见到三个小姑娘跑进院子,便起来给让座。

    这是村里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奇怪现象,本来象如琇这样十几岁的半大孩子,进哪家门,也没有大人会主动让座的,但如琇是个例外,因为她乖巧,因为她懂事,全村没有不喜欢她的,她走到哪里,笑声、歌声往往便随到哪里,早熟、礼貌、能干,使这个小姑娘获得了让全村人们高看一眼的待遇。

    “谢谢五哥,你坐,谢谢七叔,您坐吧。”如琇一如既往地笑着,推脱掉人们让座,抿抿头发站在一边。

    “小如琇,”如宇热情地说:“功课怎么样?还是那样偏科吗?一见物理数学就挠头,就喜欢文科,将来考高中考大学,偏科可是不好。你的作文有进步没有啊,呆会我要检查。”

    如琇笑笑没有回答,她不愿意打断刚才如宇二哥的“演讲”,大人们在说话,她宁可在旁边静静地听,不抢别人的话头,不打扰别人,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。

    性急的小梅却不管这些,抢着说道:“她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,老师总是拿着当范文给我们念,就是前天吧,她写的那篇,叫什么来着?走着路的小狗,当了全校的范文,校长还表扬了呢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走着路的小狗,”月华纠正道:“叫做‘永远走在我左边的狗狗’。”

    “嗯,”如宇歪头想了想,“有点意思,如琇,从这个题目来看,你的思想逐步在成熟,文学最怕的是幼稚,多涉猎,才能看得远,下笔才宽,拿我刚才说到的社团来说,我们七色伞文学社,宗旨便是兼收并蓄,自然界的七种原色,我们照单全收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,自古文人相轻,其实这样的弊端是不利于文学的发展的……对了,如琇,我给你带来两本书,你等着。”

    如宇说着,匆匆从人堆里站起来,走向门口,如琇的心兴奋起来了,她一溜小跑,跟着二哥来到屋里。

    两本书,厚厚的,包着牛皮纸的封皮,还盖着学校图书馆的大章,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,如琇贪婪地盯着,从二哥手里接过书来,一本是《飘》,一本是《三个火枪手》。

    如琇爱惜地轻轻抚摸着书的封面。

    “都是名著,”如宇面带得意地说:“《飘》是玛格丽特.米切尔写的,《三个火枪手》是大仲马写的,都是浪漫主义作品,《飘》还有个名字叫《乱世佳人》,它通过爱情写战争,女主人公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,美丽而高傲,倔强而虚荣,多面性,我不多说了,你看看就知道了。《三个火枪手》通过冒险表现爱情,表现人性,大仲马真是才华横溢,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。哈哈,我估计你一定爱看。”

    “嗯,谢谢二哥。”

    如宇交待完,又迈步走向外面,快到门口时,回头说道:“对了,如琇,明天你把那篇有关小狗的作文,拿来我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行。”如琇一边答应着,跟在二哥身后也来到外,屋檐下,众人依旧热烈,人们夸赞着大伯“教子有方”,如宇有了“大出息”,一片白色的旱烟烟雾,飘荡在空中,农家的旱烟既硬又烈,呛得几个女孩子直咳嗽,小梅划拉着空中的烟雾,“咳咳,呛死了,呛死了。”跑到一旁的葫芦架下呼吸新鲜空气。

    葫芦正长得鲜嫩,碧绿的身子上一层细细的绒毛,格外可人,从头上垂下来,发着淡淡淡的清香味。

    如宇在众人仰慕的目光中,将大学里的生活讲给大家听,遥远的省城,高贵的大学,高楼大厦,那是农民心中近似于天堂的想象,有个脸孔黑黑的小伙子仰着脸问:“如宇哥,省城里有外国人吗?”

    “有啊,我们学校就有,外国留学生,还有非洲的呢,非洲黑人,卷曲头发,脸上身上跟头发一样黑,长得就跟……木炭似的。”

    一阵哄笑,随着烟管里的白烟飘散开去。燕儿峪村土地肥沃,在远近村庄中算是摆脱贫困较快的,最近两年,村里有几家人买了黑白电视,但大多数人的业余生活,还处在聊天讲古、秉烛夜话的阶段。象这样闲聚畅谈,是件让人舒心舒意的高兴事。

    西方的火烧云,越来越暗,夜幕不经意地落下来,烟锅里的火星,显得更亮了,弯弯的月牙儿,悄悄冒出了柳稍。

    伯母喜气洋洋,端着黑色大的瓦盆舀米,邀请大家吃饭,说:“没好菜,大家也别嫌弃,大锅闷饭,豆角。”

    然而没人留下来吃饭,这年月,家家日子过得紧,虽然“瓜菜代”的时期过去了,但细粮还是要留到年节才吃,只有农忙活累的时候,才会舍得净吃干饭。稀粥咸菜,是最常见的饭食,无缘无故,怎么好意思让主人家破费呢?

    人们纷纷起身,不顾主人的挽留,回家。如琇也走出来,将两本书抱在胸前,一脸幸福的喜气。月华说:“如琇,你将来也考大学吧,就上你二哥那样的学校。”

    “难道你不考吗?”如琇回头问。

    “我哪有那样的福气。”月华轻轻叹了口气,“连中学都要上不完了,我妈说再上也没用,总让我退学。”

    农家女孩,很少能念到高中,一般上两年初中,等身板长得能干活了,就退学回家,帮着大人劳动。千百年来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“土里刨食”的老观念,根深蒂固。其实如琇家里也是一样,妈妈并不愿意她多读书,女儿乖巧懂事,长得又漂亮,将来找个富裕人家,生儿育女,便是一辈子的福气,认识那么多字,有什么用?

    但是如琇喜欢读书,如宇二哥榜样在前,她时常做着读大学,闯世界的梦。那些梦都珍藏在她心里。就象是夜空里的星星月亮,一闪一闪,让人充满了憧憬与幻想。

    回到家里,二姐在喂猪、喂鸡,如琇坐下来帮妈妈做饭,灶间被烟熏得漆黑,一只木风箱,拉起来“忽搭、忽搭”地响,灶洞里的干柴,燃起通红的火苗,窜出灶膛来,火光照着如琇笑咪咪的脸,妈妈问:“去看你二哥了?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“你二哥是男人,是做大事的,你不用整天跟人家比。”

    如琇没吭声。她自然不同意妈妈的话,但不愿意反驳。奶奶从小灌输的那些“三从四德”的做人理念,深深印在了心里,百善孝为先,不赞同的,隐忍就是了。她隐约觉得妈妈的观念,从根本上是错误的,但正确的东西到底在哪里,她还说不上来。

    吃完以后,她洗净手,把两本书拿起来,左看右看,爱不释手,用手轻轻摸娑着封面,书并不新,图书馆里的,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,有些地方卷了尖,如琇轻轻抚平。《三个火枪手》用一块手绢仔细地包起来,放在立橱顶上最高处。她决定先看《飘》。